首页 | 关于我们 | 中华医学 | 辨证施治 | 临床医学 | 医学论坛 | 基础医学 | 经络针灸 | 意象医学
站内搜索: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中华医学
            内经论道
            阴阳五行
            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
 
            临床医学
 
            医学论坛
 
            基础医学
 
            经络针灸
 
            意象医学
 
            中心展示
 
  友情链接:  
   第四军医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7℃医学网  
   中国营养网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的现代研究——阴平衡补偿机制 气血水火平衡的人体新陈代谢模式
[收藏本文]  来源:本站  作者: 本站  发布时间:2011/1/5

阴平衡补偿机制       
 气血水火平衡的人体新陈代谢模式
                                               
王仰宗
Balance Yin reimbursement mechanism

Balance QI and blood,water and fire metabolism mode of anthropometric

【摘  要】
基因全息从细胞到人体,在“形神合一”层次,重点是在阴平衡补偿层次,其自控和自洽调节机制,决定着的形体和“精气神”的物质基础。器官血液微循环决定生理功能。心肌收缩的能量来源几乎只依靠氧化代谢,脑的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5%左右,占机体耗氧量的20%。以血液微循环为特征的肺泡,肝血窦,肾小球及冠脉循环,肺循环,脑循环决定人体血液循环及其生理功能。人体“精气神”的气化状态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在“形神合一”层次,心脑血管病同人体“精气神”状态关系密切,在“心脑血管病”辨证施治中,重视“形神相应”和“形神合一”理念在辨证施治中的作用,是医疗保健和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关键。以气为本,重视人体气化功能,是改善人体气血循环及生理功能的不二法则。在阴平衡补偿机制中,机体应激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但补偿过度即应激过度或不足都可导致机体补偿机制的恶性循环。气为阳,血为阴,阴平衡补偿机制是"阳主阴从"法则及阴阳平衡的主要补偿机制。
关键词】人体气化;心脑血管病;精气神;形神相应;天人合一;气血平衡阴平衡补偿机制;
Abstract】From cell to human body of gene holographic, at the layer of unification of body and spirit, focal point is balance Yin reimbursement layer, it’s private control and consult regulatory mechanism conclud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body and Spirit,Qi, Soul. Organ blood microcirculation conclude physiologic function. energy of cardiac muscle physiologic function depend on oxidize metabolism, blood flow of brain account 15% of cardiac output and 20% of organism consumed oxygen. Air sac, hepatic sinusoid, coronary circulation,pulmonary circulation,cerebral circulation determin blood circulation and physiologic function. Gasification condition of Spirit,Qi, Soul direct influence physiologic function. At the layer of unification of body and spirit, hear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lation intimate to Spirit,Qi, Soul. determine the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of hear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o think highly of body and spirit corresponding and unific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 Balance Yin reimbursement mechanism, physical stress not only present expedient but also present vicious cycle. Qi is Yang,blood is Yin, balance Yin reimbursement mechanism is the main reimbursement mechanism of Yang is master and Yin follows rule and yin-yang balance.
Keywords】anthropometric of anthropometric; hear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pirit,Qi, Soul; body and spirit corresponding; unific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 Balance QI, blood and Yin reimbursement mechanism
人体的自洽机制表现在本能上的补偿和平衡机制,尤其是阴平衡补偿机制,这种平衡补偿会遵照物极必反等原则进行,机体的自组织能力和代偿功能会造成反应过度及机体失衡并形成新的病因。“回光返照”是生命即将终结时,机体外周血管及内脏血管极度收缩即多脏器衰竭前,形成一过性的最后的本能反应,虽然生命即将结束但供给大脑的最后一点是以维持生命瞬间清醒的血氧供应,使大脑能在最后时刻尚可保持清醒状态,按多脏器衰竭的发生顺序讲,大脑是最后一个停止生命活动的,阴平衡补偿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人体的自洽和自组织能力,同高度自动化的现代影像设备一样,如果550K是中间色温即白平衡自动补偿中间值,那么在高色温条件下拍低色温图像,白平衡自动补偿会形成“高(高光)拍低(低光),补黄色;低拍高,补蓝色”的反常色温补偿调节。即在影像上黄色(低色温)增多增大或蓝色(高色温)增多增大。在同一张图片上,在高光拍摄区,高光区色温正常,而低光区则趋向黄色。在用低光拍摄时则使高光区更蓝。即“高拍低补黄,低拍高补蓝”的白平衡自动补偿结果,表现在照片或图像中,则蓝色更蓝,黄色更黄,在阴阳平衡中亦有同样或相应变化和补偿效果,即阴平衡补偿机制和阳平衡补偿机制。在“阴平阳秘”中,机体在阴阳平衡的自动补偿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更重要,这就是辨证机制。机体补偿过度或不足都是病态现象,抑高扶低即“扶正祛邪”,显得更为重要。在“八纲辨证中”,八纲中的“虚实”关系,实质上是一个“体虚邪实”的过程,阴阳互为正虚或邪实。太过或不足都是病态,“扶正”永远是辨证施治的主旋律,关键是“阳虚还是阴虚”的辨证或阴阳俱虚的辨证。在机体对“阴阳平衡”的自动补偿中,遵循“阳主阴从”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阳主阴从,作为负面因素的阴平衡补偿机制显的格外重要。如果说“回光返照”是中枢优先的生命法则的最高体现,那么“阴阳平衡”的自动补偿法则,是人体生命的基本调节功能。“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则是生命的最基本法则。热量和水分是生命的基本条件,水虽为生命之源,但“热平衡”是生命的基础;水属阴,火属阳,人体“水火平衡”是人体气化的基本环节。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新陈代谢中的“热平衡”,始终是人体健康的航向标。一方面是“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另一方面是“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有余和不足”都是病态,前者为邪实,后者为正虚。在现代营养领域和基因方面,气和氧代表了“气”的主体,遗传基因和本能以及生理功能构成了以“形神一体”为基础的生命主体;代谢综合征及营养过剩更给现代人带来了“阴常有余”的富营养状态,在这里是“热量”有余,但必需营养素缺乏,实际上仍是一个“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结果。代谢性综合征尤其是糖尿病的形成,一方面是脾胃和胰腺问题,“胰岛素”和肾上腺功能同样是影响血糖的重要病因。脉象中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实质上是一种理论模式,是中医象思维的关键环节。
门静脉系统的营养性和上行性,是“左升右降”的理论体现,肝升肺降,以门静脉系统为主的静脉血,经肺气体交换后形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以营养为主的门静脉系统和以气化富氧为主的动脉血;静脉为阴,动脉为阳,人体的动静循环构成了人体气化的最基本形式。“左肝升,右肺降”,到左肾右命门,肾脏除调节“水代谢”外,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充分体现了人体“太极”的微妙功能。“肝木脾土肾水”构成了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气化体液调节成为脏腑经络学说的重要支撑平台。中医讲“左肾右命门”,肾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功能平衡在生命活动中显得更为重要。以气化和神经及体液调节为中心的人体气化和新陈代谢模式,是理解中医气化及生命新陈代谢的关键环节。血浆中含水90%以上,物质分解代谢释放的能量,约有50%以迅速转化为热能。体温升高1C0,代谢率约增加13%。机体产热和散热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称为体热平衡。机体深部的热量主要通过到达皮肤的血液循环带到皮肤。中医称“汗窍”为气门和玄府,又有“血汗同源”之称。可见人体生理同“体热平衡,水火平衡”关系密切。作为理论框架,中医脉象中“左心肝肾,右肺脾命”,强调了肺肝及肾脏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辨证关系。阴平衡补偿及血液循环功能直接关系到心脑血管病的预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主调节以及外周血管和淋巴及组织液状态,甚至汗腺的功能都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关系密切。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壁状态都是形成心脑血管病的复杂病因。“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是中医整体学说的核心,辨证施治是医疗保健预案的关键。肺的气化和氧化功能和肝的营养性及肾的体液调节作用,尤其是肾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在新陈代谢及思维情感方面,肾阴肾阳及肾水和命门火,对人体“精气神”的作用是关键的,因此,在治未病过程中,注意肺肝肾功能的保健是维持心脑血管正常功能及健康状态必不可少。五运六气,脏腑辨证是心脑血管病辨证施治关键环节。以气化为主导的心脑血管功能调节都是以血液的气化和氧化状态为标志的,心态情感通过“心脑”和“心脑肾”神经和体液调节轴对心脑血管生理状态施加影响;肾上腺皮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调节,重点体现在“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和“ACTH调节”及“自身反馈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体液调节系统所构成的复杂调节系统的最佳生命状态,这直接影响人体”精气神“的生理状态。精神因素在神经体液和自主反馈调节过程中,尤其对心脑血管病的反馈作用是中医治未病的主要辨证因素,中医”形神合一“有效的体现了这一人体气化命题。阴平衡补偿关系到肾水及体液尤其是组织液代谢,是不可或缺的维持生命主体因素之一。
心脑血管及血液循环是人体气化通道,心脑肾上腺功能是构通“形神合一”的神经和体液调节中心环节,尤其是肾上腺髓质激素,既参予情志思维及“七情六欲”,又影响血管和心脑血管的功能并体现在“形神相应”中,肾上腺的双向调节作用通过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形成激素水平改变到血管壁及器官功能相应改变,成为构通意识思维和生理功能的体液调节机制。
达到形神相应和形神合一的人体生命和谐健康。意识思维和生理功能的相互关系,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对“精气神”的认知,形神相应和形神合一,是理解精神状态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根本因素。重视临床症状的治疗和重视以人为本对患者精神状态的引导和调控,是体现“精气神”理论的关键。心脑血管既是气化的通道又是气化的靶点;“心脑主神”更使以气化为中心的“精气神”生命轴显的更为重要。
大脑中枢及神经末梢,脏腑脉络及气血通道,气行则血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气血风水是构成人体“水火平衡”和“气化平衡”的物质基础,尤其是缺氧和酸性体质的改善和治疗。神经末梢功能下降,会形成肌肉营养不良,从而形成肌萎缩,神经末梢和人体体液调节维持着人体微循环和气血平衡,人的思维通过中枢神经和神经末梢及体液调节,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和生理功能。反过来讲,人体生理功能又引起人的心态和精神病因或应激反应,精神和人体生理功能始终处于“形神相应”状态。重视“精气神”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尤其是改善气化功能和“神经末梢营养剂”的使用,是中医标本兼治的根本理念。现代医学在技术上的进步,首先表现在“治标”上,“治标”技术越尖端,离整体和“治病必求于本”越远。营养平衡,健康心态,保健养生脏腑经络是治未病和医疗保健的最优健康管理原则。“形神相应”同样是心脑血管功能的双靶向效应,重视精神因素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必将影响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和医疗保健模式。“精气神”状态是人体气化的最佳标志,气化的营养性和功能性及生理状态,是中医“象思维”的辨证基础。现代人的高热量低营养素的饮食架构,是形成“代谢综合征”的关键,也是“心脑血管病”形成的病理基础。健康的营养观,运动观和健康的心态是养生保健和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依据,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将人体气化看成一个大概念,是“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综合理念。阴平衡的补偿机制覆盖了营养平衡、血液循环平衡、体液平衡,尤其是基因平衡补偿(调节),人体营养和体液尤其是组织液状态是维持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气属阳,血属阴,阴平衡补偿机制是维持生命代谢的基础,在重视“阳主阴从”的原则下,注意阴平衡补偿机制在人体气化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打印]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中华中西新药方剂研究数据库 地址:北京5803信箱  邮编:102211  电话:010-5942036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编号:20092030110002 电子邮箱:cccjcm@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华健中西医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超前路9号B座2160室 版权所有:《中医临床研究》 新出审字[2009]390号 京期出证字第58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