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针防糖散干预糖调节受损150例临床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ing 150
cases of IGR with Songzhen Fangtang San
钱彩凤 梁如镜 刘先妙 邓秋英
(广东高要市人民医院中医,广东 高要,52604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0)13-0087-02 证型:DGB
【摘 要】 目的:观察松针防糖散对糖调节受损(IG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IGR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分别予松针防糖散干预和生活方式干预,共计2年,观察各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变化,并以糖调节转归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糖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正常糖调节转化率、糖尿病转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松针防糖散可以降低IGR转化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松针防糖散;糖调节受损;中医药疗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ongzhen Fangtang San on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of type Ⅱ diabetes. Methods: To tally 300 patients with diagnosis of IGR were rang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50 cases in each. They were treated with guidance on Songzhen Fangtang San and life style for 2 years.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blood glucos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with the changes of glucose regulation.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blood glucos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 or P<0.01); after treatment, the conversion rate of 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and diabet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1 or P<0.05). Conclusion: Songzhen Fangtang Sa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nversion of IGR to diabetes type Ⅱ.
【Keywords】 Songzhen Fangtang San;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 TCM therapy
糖调节受损(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据1997年国家卫生部的资料,我国糖尿病患病率3.62%,糖耐量异常患病率5.29%,IGR患病率高于糖尿病,而且此阶段是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高危因素。因此干预IGR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本院中医内分泌科从2007年12月~2010年3月运用自拟松针防糖散治疗IGR150例,并设立对照组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0例IGR患者来源于中医内分泌科门诊的初诊者及健康体检中心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以1∶1随机分2组。
观察组150例,男91例,女59例,年龄(51.68±10.09)岁,FPG(6.12±0.39)mmol/l,2hPG(8.75±1.43)mmol/l。
对照组150例,男95例,女55例,年龄(52.46±10.06)岁,FPG(6.05±0.48)mmol/l,2hPG(8.67±1.20)mmol/l。2组年龄、性别、FPG,2hPG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符合WHO1999年的国际诊断空腹血糖受损和粮耐量异常的患者,能自愿接受治疗并能配合进行随诊及检查者。
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合并肿瘤、精神异常患者,近1个月曾服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其它影响糖代谢的疾病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饮食、运动、减肥、戒烟等生活方式干预。
治疗组:在合理饮食和运动指导下,给予松针防糖散每天一包(6g),开水冲泡服用。1年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指标:FPG、2hPG、OGTT。
测定方法:静脉FPG及2hPG每3个月检查1次,OGTT每年测定1次,确诊2型糖尿病受试者即终止临床试验。
2.3 疗效制定标准
糖调节转归疗效制定。
显效:FPG、2hPG、OGTT检测的血糖均转为正常。
无效:维持在IGR阶段。
恶化:转变为糖尿病。
糖调节转归疗效为主要疗效指标,其它指标为次要疗效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
3 结 果
在2年观察期间,300例受试者中因各种原因自动退出试验共计11例,全部是对照组中的患者。
3.1 2组患者糖调节转归疗效比较
表1示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恶化率明显下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糖调节转归疗效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无效 |
恶化 |
观察组 |
150 |
90(60:00)* |
56(37.33)** |
4(2.67) |
对照组 |
139 |
30(21:58) |
95(68.34) |
14(10.07) |
|
|
|
|
|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3.2 治疗前后2组FPG,2hPG情况比较
表2示治疗后对照组FPG、2hPG较治疗前轻度上升(P>0.05);观察组FPG、2hP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hPG情况比较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FPG(mmol/l) |
2hPG(mmol/l) |
观察组 |
治疗前 |
150 |
6.12±0.39 |
8.75±1.43 |
治疗后 |
150 |
5.43±0.66*△ |
6.72±2.11*△ |
对照组 |
治疗前 |
150 |
6.05±0.48 |
8.67±1.20 |
治疗后 |
139 |
6.37±1.12 |
9.42±1.55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3.3 不良反应
2组均未发现任何胃肠、肝肾等不良反应。
4 讨 论
IGR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他们的大量存在,预示着糖尿病暴发性流行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1],所以对IGR的干预便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药物干预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院中医内分泌科自拟的松针防糖散以松针为主要组成成分。松针又称松叶,松毛。最早古人服食松叶以养生,如宋《太平圣惠方》记载:“神仙服松叶,令人不老,身生绿毛,益气轻身,还年变白,久服绝谷不饥渴,可致神仙方。”松叶入药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上品卷第一:“松叶,味苦温,主治风湿痹气,生毛发,安五脏,守中不饥,延年。”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松叶所含化学成分与松脂相同,而松脂《名医别录》称之:“松脂味甘,无毒,主治胃中伏热、咽干、消渴及风痹、死肌。”(这里已明显指出松脂能治疗消渴)。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松针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木脂素,还富含各种蛋白、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2]。具有补益人体、活血化瘀、降血糖、降血脂和降血压等作用[3],并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发挥抗氧化作用[4],且对生长发育、血液、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无致畸作用[5]。本研究结果表明,松针防糖散有轻度降糖作用,2个疗程后,观察2型糖尿病转化率明显降低。
我国的松针资源十分丰富,故松针防糖散价格十分低廉(1包/1元),患者对价格极易耐受,且口感好,无毒副作用,口服方便,能坚持长期服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150例应用松针防糖散干预2年,无一例退出,故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S].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2004:06
[2]郑晓珂,冯卫生.松针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1):820- 821
[3]卷虎战.中药现代研究与就用(2)[M].北京:文苑出版社,1998:98
[4]鲍善芬,丛涛.松花粉和松针提取物在亲脂性体外模型系统中抗氧化能力和机制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6,27(5):381-383
[5]吴克枫,俞红,孙如一,王子坚.松针针对大鼠生长发育等致畸性研究[J].铁道劳动卫生与环保,1998,25(2):97-99
项目编号:
肇庆市2007年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编号:2007E351。
作者简介:
大学本科,中医主治医师。单位:广东省高要市人民医院中医。
编号:EA-100506735(修回:201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