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的“阴阳平衡”
Dietary YinYang balance
马改宁 白高进
(陕西省榆林市卫生学校,陕西 榆林,718000)
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0)13-0077-01
【摘 要】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阴阳两方面相互协调,互相统一。只有实现阴阳食物协调供给,才能使机体获得更多、更好、更健康的营养物质,才能让机体达到真正的“阴阳平衡”。
【关键词】 阴阳平衡;阳性食物;阴性食物
【Abstract】 The Normal life activities of Human body depends on coordinating and unifying of both yin and yang. Realize to coordination of yin and yang food of supply can organism get more,better,more healthy nutrients and reach to real Yin and Yang balance.
【keyword】 Yin-Yang balance; Positive food; Negativefood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阴阳两方面相互协调,互相统一。也就是阴阳平衡了,机体才会健康。而饮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营养来源。中药有四气五味等性能。四气指寒热温凉、五味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又可用阴阳归纳,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药食同源”,食物也有四气五味、也可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那么,具有寒凉、酸苦咸等性能的食物则属阴性食物,如:冬瓜、杏仁、苦瓜、海带、绿豆、小米等。具有温热、辛甘淡等性能的食物则属阳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大枣、桂圆、蜂蜜、红薯等。在日常饮食中,只有合理进行阴食与阳食的平衡搭配,才能促进机体更加科学健康地活动, 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想要合理饮食,阴阳平衡,就要本着“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认真掌握好以下三条规律。
1 以春夏秋冬四季论食物阴阳。
中医学认为,在四时气候变化中,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故春夏季节应多食偏寒凉的、酸苦咸味的食物。如:小米、小麦、荞麦、绿豆、苦瓜、橘子、海带、冬瓜、鸭肉、兔肉等。使机体皮肤腠理致密,阳气血汗不易外泄。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致密,少汗多尿等。所以在秋冬季节多食温热、辛甘淡味的食物。如:高粱、黑米、狗肉、羊肉、桂圆、大枣、山药等。这样,皮肤腠理开合有度,阴阳协调,才能平衡发展。
2 以一日四时论食物阴阳。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从中可以看出,早晨和中午像春夏,阳气旺盛;下午和晚上像秋冬,阴气较盛。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阳气白天多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所以,早晨与中午在饮食上可适当的多加一些阴性食物。如:小米、小麦、薏米、牛奶、紫菜、猪肉、苦菜等;下午与晚上可以适当多一些温热的阳性食物。如:大米、玉米、红薯、豆类、高粱等。这样使机体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进而达成平衡。
3 以东南西北地域论食物阴阳。
我国南北地理有很大的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中道:“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西方者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者,天地之所闭藏之域也。”西北方地势高,湿度温度低,多燥寒,阴气盛;东南方地势低,温度湿度偏高,多湿热,阳气盛。由于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健康。所以居住在西北方的人,可以在饮食上多食用一些温热的阳性食物,如:羊奶、狗肉、羊肉、高粱、杏、桃、桂圆、枸杞、大枣、大蒜等。以补充阳气的不足。居住在东南方的人可偏食一些寒凉的阴性食物,如:杏仁、薏米、百合、苦瓜、海带、紫菜、冬瓜等。以使机体“阴平阳秘”,和谐运转。
当然,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阴阳也是对立制约的。所以健康的饮食也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能一味偏食“阴食”或“阳食”。在注意饮食的阴阳搭配时,还要兼顾机体本身的健康状况、年龄、体质等。只有实现阴阳食物协调供给,才能使机体获得更多、更好、更健康的营养物质,才能让机体达到真正的“阴阳平衡”。
作者简介:
(1978-),女,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医儿科讲师兼主治医师。2000年毕业于陕西省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专业,现任陕西省榆林市卫生学校中医、儿科教学工作。
编号:E-10061209(修回:20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