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中华医学 | 辨证施治 | 临床医学 | 医学论坛 | 基础医学 | 经络针灸 | 意象医学
站内搜索: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中华医学
 
            辨证施治
 
            临床医学
 
            医学论坛
            古典经论
            医易同源
            国外学术
            论著
            现代医学
            综述
 
            基础医学
 
            经络针灸
 
            意象医学
 
            中心展示
 
  友情链接:  
   第四军医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7℃医学网  
   中国营养网
 
     国外学术  
自拟方有降低血糖作用的观察
[收藏本文]  来源:本站  作者: 本站  发布时间:2011/1/9

自拟方有降低血糖作用的观察

Observation on lower blood sugar by self prescription

 

李俊英

(广州市萝岗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510555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013-0060-02  证型:DGB

 

  目的:探讨自拟方治疗2型糖尿病,观察降低血糖的作用疗效。方法: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拟方治疗,每日l剂,7剂为l疗程,服用2个疗程。结果:对照组口服降糖药能控制血糖在6.57.5mmol/L之间,观察组能有效控制血糖在<6.0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拟方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满意,降低血糖效果确切,具有良好的调养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自拟方;中药;降低血糖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reating diabetes by self prescription, observe the role and effect of lowing blood sugar. Methods: Taking western medicine in control group. Taking self prescription therapy basic on control group in observation group, 1/d, 7 for a treatment period, Oral of 2 treatment periods. Results: Blood sugar between 6.57.5mmol/L in control group, in observation group the blood sugar for <6.0mmol/L, i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 have a statistically mean (P<0.05). Conclusion: Treating diabetes by self prescription have a good effect, is worth being extended.

Keywords Diabetes; Self prescription; TCM; Lower blood sugar

 


糖尿病 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1]。中医学对本病称为消渴证,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 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72009.8间我门诊共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均符合2007版制订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

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也符合中医“消渴病”之“上消肺热津伤证”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3868岁之间,平均年龄56.8岁。病程在120年不等,平均病程6.7年。在把12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上,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0.25g3/d,连续餐中口服2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拟方治疗。

方药组成:熟地20g,麦冬15g,丹皮5g,淮山20g,玉末子10g,茯苓15g,山萸15g,杜伸15g,寄生30g随证加减:气虚者加白术、太子参,津伤重者加天冬、玄参;热甚者加山栀子、石膏;湿盛者加茯苓、苍术;血瘀者加丹参、赤芍。以上诸药以水煎,取汁。每日1次,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规定[3]

显效:疗程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FPG7.2mmol/L以下,2hPG8.3mmol/L以下,24h尿糖定量在10g以下或血糖及24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有效: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FPG8.3mmol/L以下,2hPG100mmol/L以下,24h尿糖定量在25g以下或血糖及24h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

无效:疗程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及尿糖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变化情况比较,见表1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组别

n

t

FPGmmol/L

2hPGmmol/L

对照组

63

未治疗

8.34±2.01

11.69±1.89

 

63

治疗2个疗程后

7.11±0.98

9.12±1.02

观察组

63

未治疗

8.56±1.98

11.54±2.07

 

63

治疗2个疗程后

5.68±0.78

8.89±0.87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中医学对本病称为消渴证,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4]。如有:

3.1 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

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

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

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

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2 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

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3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3.4 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通过本次临床对比,对照组口服降糖药能控制血糖在6.57.5mmol/L之间,观察组能有效控制血糖<6.0m 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可以得出应用自拟方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肯定,降低血糖效果确切,具有良好的调养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文英.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诊断[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l(4):

7-10

[2]丁学屏.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2

[3]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5-485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07-415

 

编号:W-10050600(修回:2010-07-09

[打印]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中华中西新药方剂研究数据库 地址:北京5803信箱  邮编:102211  电话:010-5942036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编号:20092030110002 电子邮箱:cccjcm@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华健中西医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超前路9号B座2160室 版权所有:《中医临床研究》 新出审字[2009]390号 京期出证字第58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