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中华医学 | 辨证施治 | 临床医学 | 医学论坛 | 基础医学 | 经络针灸 | 意象医学
站内搜索: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中华医学
 
            辨证施治
 
            临床医学
 
            医学论坛
            古典经论
            医易同源
            国外学术
            论著
            现代医学
            综述
 
            基础医学
 
            经络针灸
 
            意象医学
 
            中心展示
 
  友情链接:  
   第四军医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7℃医学网  
   中国营养网
 
     国外学术  
藏药研究与开发战略探析
[收藏本文]  来源:本站  作者: 本站  发布时间:2011/1/8

藏药研究与开发战略探析

A study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ibetan medicine

 

付加雷1  孙泰俊2  张义智3

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14

2.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青海  西宁,8100073.山东阿如拉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013-0036-03

  目的:探讨藏药研究开发的应对措施。方法:分析藏药的特点、现状以及发展机遇。结果: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国际市场机遇和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中药乃至藏药产业也不例外。结论:既要看清藏药国际化的广阔前景,也要认识到藏药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艰巨任务,充分发扬民族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找准适合藏药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并制定出使之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字 藏药;研究;开发;战略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ibetan Medicine. Method: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medicin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Results: Tibetan Medicine will face with rare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onclusion: Full play to the strength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medicine, to develop Tibetan medicine.

Keywords Tibetan Medicine; Research; Development; Strategy

 


藏医药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内第二大民族医药学体系。它在总结藏族民间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古印度医药和古阿拉伯医学的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和民族特色的医学体系[1]。藏药是我国中药产业中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中医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国际市场机遇和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中药乃至藏药产业也不例外。尤其,在藏药的国际化道路中,如何把握国际医药市场,尤其是天然药物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事关我国藏药产业能否顺利走出国门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我们既要看清藏药国际化的广阔前景,也要认识到藏药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艰巨任务,充分发扬民族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找准适合藏药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并制定出使之发展的战略目标。

1  藏药的特点

藏医药学居于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吾尔、傣族)之首,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仅次于中药。

1.1 历史悠久[2]:藏医药学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300余年,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当藏族社会进步到畜牧、农业生产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就掌握了用热酥油止血、酒糟外敷疗外伤、柏枝艾篙焚烟驱防瘟疫的方法。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大量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被译成藏文,后被编入《医学大全》。随着历史的沿革,直到公元19世纪,著名藏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记载了药物2294种,对植物学和药物学进行了分类,同时还对药物的生态、分布、形态特征、性味、功效、主治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记载,堪称藏本草之大成,具有较高的水平。

1.2 理论独特[3]

藏医学认为“龙”、“培根”、“赤巴”是构成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龙”、“培根”、“赤巴”出现偏盛或偏衰、太过或不及等反常状态而失去相对平衡时,人就产生了疾病。藏药具有六味、八性、十七效,同时强调人与自然、治病与心理的关系,藏药通过味、性、效作用达到治病目的。

1.3 资源丰富

藏药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这里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种类,从藏东南的热带季雨林到藏北茫茫无际的草原,依次分布着能反映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植物种类,据资料记载藏区维管束植物种类达6144种,居于全国第四位。有史以来,藏区就是国内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千种以上,其中冬虫夏草、贝母、三七、天麻、灵芝等为畅销国内外的名贵药材:海南粗榧、红豆杉、鬼臼、八角莲、软紫草、纤细雀梅藤、野百合等为一类有开发潜力的抗癌药用植物[4-5]。此外,还有许多传统中药材。

1.4 疗效神奇[1]

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医药像藏医药那样与本民族文化和宗教联系得那么紧密,因此也没有任何一种药像藏药那么神秘。用今天的眼光透视藏医藏药发现:藏传佛教对藏医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一千多年里,藏医药书籍被完善地保存在寺院,从而完整地流传保存下来。藏医在施治时,往往要念经祷告,之后诊病立显神效,这除了宗教信仰外,还具有安神定气、清除私心杂念的作用,类似于现代心理疗法和暗示疗法,具有一定的意义。藏药采集、炮制均有严格时间规定,还要念经、诵经,这些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实际也体现了藏医药与当时术算及现代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1.5 用药考究[6]

藏药组方中用药剂量考究,大多藏药的日服用量为12g11次,有的名贵药材则35天才服用1次。同中药相比,日服用量相对较少,在用法用量上,一般都是温开水吞服,服药时间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此外,藏医常在原处方的基础上,针对病情增加一些名贵药材,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藏药的炮制有许多独到之处,最具特色的是将大量的金属元素和矿物质间接入药,如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

2  藏药的现状

2.1 质量标准落后

《晶珠本草》、《四部医典》没有系统的质量分析与鉴别,仅有经验识别即外观鉴别。卫生部药品标准(1995)颁布藏药标准收载藏药材136种,藏药制剂200种。现行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藏药材5种,藏药制剂17种。检验上绝大部分采用了显微、理化、荧光、紫外和薄层色谱技术,并列明化学对照品和对照药材。但《中国药典》和颁布《藏药标准》中无一藏药制剂具有重金属检查,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 LC)进行含量测定的只有4种制剂,距目前国内外药品质量研究水平和质量标准化还相差甚远。质量标准落后,很多制剂严重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难以确保藏药有效、稳定、可控,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用药的需求。

2.2 产品剂型单一

目前,藏药剂型大多沿袭传统剂型。卫生部颁布的藏药标准(1995版)所载藏成药200个,其中散剂96个,丸剂98个,膏剂3个,药油剂1个,酒剂1个,糖浆剂1个。显然不符合剂型多样化的要求。

2.3 基础研究薄弱

藏药基础研究薄弱包括化学成分研究匮乏和药理研究不多。藏药中仅有少数几种单味药研究过化学成分,如余甘子、独一味、迷果芹等。复方制剂因其复杂性,化学成分研究的更少。药理研究不多,药理研究的藏药如下:藏药红景天研究资料表明,该药具有抗缺氧、抗疲劳、抗衰老、增强记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是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有效药物;藏药雪莲花是藏医常用贵重药材,经研究发现,具有强心、降压、兴奋子宫、消炎止同等作用。此外,二十六味余甘子丸对缺血大鼠肺动脉高压有防治作用;藏药七十味珍珠丸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2.4 金属元素研究缺乏

在藏药的研究开发中,由于藏药中矿物类使用占14%,使藏药成药的重金属控制成为确保藏药安全性的一个难点。藏药中还有中药中不常见的一些金属元素,如金、银等,这些充分体现了藏药的特殊性,此外藏药中还含有非常高的铅等有毒元素,但在藏区这些药反而有非常好的疗效,其原理有待研究。

2.5 野生动植物保护有待加强

由于高原缺氧,植物生长缓慢,再生能力差,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应建立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区,发展常用藏药材的栽培业,加强濒危藏药物种的调查和研究,开展濒危藏药物种保护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加强立法,强化和提高藏药资源保护意识,全面推进藏药可持续发展战略。

2.6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7]

由于缺乏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藏区许多医疗机构和藏医专家比较有效的藏药秘方无法得到开发使用,藏药也就无法实现标准化和公开化。因为一旦标准化,企业现有的优势就会失去,仿造药品的企业往往会乘机大发其财,而拥有其知识产权的企业却未必能得到法律的保护。目前,藏药的生产基本上遵照传统药方来配制,但存在着药方复制和篡改现象,比如某企业今天拥有了某知名药方,推出十三味某某胶囊,别的企业明天就会在与某企业类似的药方中加入几味无关紧要的药,推出十八味某某胶囊,这样竞争的结果是出现产品重复、商标侵权和患者无所适从的混乱现象。

3  藏药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3.1“回归自然”热潮的兴起[8]

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第三状态及其危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仅仅依靠化学结构物解决第三状态问题是不够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命质量和长寿的渴望日趋强烈,而单纯依靠化学药物难以满足人民的这些追求。人类医学模式开始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向“心理-生理-社会医学”转变;由单纯的治疗疾病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发展传统医药已成为各国政府及民众的共识。

3.2 潜力巨大的国内外市场

藏药作为植物药的组成部分,其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及商机。欧洲和美国市场是藏药进入世界市场的两个最重要的地区。欧洲是世界最大的植物药市场之一,有700多年的历史,植物药日益受到重视和青睐。美国在不久的将来,将是一个巨大的植物药市场。自从高科技发展以来,植物药作为食品添加剂将是一个最大的获利投资商机。

3.3 藏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日益提高

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慢性消化道疾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现在医学对其尚无特效的药物,而藏医药对其有独特的疗效。国外许多学者正转向藏医药的研究。藏医药受到国际学术界,尤其是医学界的广泛兴趣。很多西方国家先后建立了研究藏医药的专门机构,藏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渐扩大。

3.4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给我国藏药产业带来新的挑战。加入WTO后,有许多有利因素,如:可以促进藏药行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激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有利于加强对藏药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但是,不利因素也很多,如:进口药品比例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竞争压力加大,由于将严格实行药品专利和行政保护,新药仿制几乎不可能。藏药要发展,必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并进行传统藏药的二次开发等。

4  藏药研究开发的(战略)应对措施

发展藏药事业,加速藏药新产品的开发,并尽快将之推向国际市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4.1 剂型改进创新是藏医药适应现代市场人们用药需求的首要的任务[9-11]

作好剂型改革这篇大文章:目前藏药生产剂型仍沿于传统方法者为多,仅以卫生部颁发的藏药标准(1995年版)所载藏成药200方为例,其中散剂96方、丸剂98方、膏剂3方、药油剂1方、酒剂1方、糖浆剂1方。显然不符合剂型多样化与市场的需求。剂型新颖程度与进人市场的竞争强度有直接关系,即使该药有显著疗效,但由于剂型选择不当或不规范、不新颖,亦将失去应有的市场。因此,在研究剂型改革时既要采用国内现代药业生产规范化、科学化、质量标准化,也要考虑和国际药业生产规范化、质量标准化接轨,力争一步到位。作好了就会更加显示出藏药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如奇正消痛贴,它仅把传统的膏药生产方法略加改进并与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低温真空冷冻干燥相嫁接,其剂型新颖,疗效倍增,被患者称为“神贴”,销量达十余个国家。

4.2 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质量标准的提高,提高对藏药成药的质量控制。

质量标准方面重点解决的三个方面:是指标准成分含量测定,需要加强植物化学研究;是加强薄层鉴别研究达到基本的定性质量控制;是重金属、毒性成分、矿物药方面,鉴于藏药的独特性,允许有,但必须建立相对准确的限量和使用疗程控制。

4.3 濒危及资源匮乏的药材

对于濒危及资源匮乏的药材,要进行种植研究,建立药材种植基地;要改进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要进行物种化学成分研究和药效成分研究,寻找替代品。

4.4 结合藏医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化学成分研究对大复方进行拆方精简研究。

出于过去游牧民族的特点,为做到一药多治,制剂处方大多是大处方,处方服用量较大,不利于现代制剂发展。对大处方进行有效的甄选,保留精华,剔除糟粕,并开展中药保护和专利申请工作。藏药研究的另外一个趋向是注重单方和天然药材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如藏药独一味具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功效。基础研究证明该药有阵痛、止血、抗菌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用独一味治疗外伤、手术后疼痛、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较好疗效。研究报道藏药红景天含红景天苷、红景天素等有效成分,该植物具有提高机体适应特殊环境的能力,是一种增强机体抗缺氧、抗衰老的营养保健品[12]。上述药物的研发已取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4.5 发掘藏医药传统古方和民间验方,开展现代藏药新药新至极研究开发。

发掘藏医药传统古方和民间验方:要从经典方剂中筛选,即对疗效显著的经典方药进行药理、药效、临床研究,肯定和扩大其功效范围;要从传统文献资料中发掘,并作相应的应用研究。

4.6 充分利用国家对藏医药的政策支持,申请资金支持、开展新药的注册报批。

自从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藏药作为民族产业,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目前主要藏药生产省区均把藏药列为本省区的支柱产业。在西藏、青海等主要藏族聚居地区,都设有专门管理藏医药的卫生行政机构,在四川、甘肃、云南等地,政府中也设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分管藏医药工作。

4.7 与藏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起来开展藏医药保健品制剂和化妆品研发。

努力研发藏药保健品力争闯出一片新天地。藏药保健品更是藏区一朵瑰丽的奇葩,在它历来只有王公贵族和地位极高的喇嘛才能享用,非常稀有难得。高海拔、高寒、强辐射和劲风等使青藏高原得生存条件极为恶劣,那里生存的动植物生命力极强。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光合作用强、没有环境污染,这里是除去两极地球上唯一没有被现代工业污染的地方。因此这里的药材品位上乘、驰名中外大多为不可多得珍品。终生生活在这里的藏胞就是靠这些动植物战胜了高寒缺氧、强辐射,顽强地一代一代地生存下来。目前就有三普红景天胶囊等一批具有抗缺氧、抗疲劳、增强记忆、改善自由基代谢等作用的藏药保健品面市,已经预示出良好的前景。

4.8 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主要从化学研究及药理作用两个方面开展,为藏药国际化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工作。

4.9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宣传藏药特色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和宣传藏药的特色:青藏高原是藏医药学的发源地;是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超高药源基地;是回归自然还我绿色药物的天然宝库;在主产种和特有种的数量上是世界上任何民族药都不可比拟的;活性成分含量高且无污染是国内外罕见的;对心血管疾病、肝胆病、胃病、风湿、跌打扭挫等疾病的奇效是低海拔地区的药物无与伦比的。凡此都当突出宣传,使国内外的人们认识到青藏高原藏药资源具有不可代替的特殊价值。

4.10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7]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藏族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谓“保住秘密就保护了市场”,为其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样,要想藏药的发展在国际上占据优势地位,采取保密措施也至关重要。采取商业秘密保护,有利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我国民族药特殊品种处方保密政策实行了许多年,该项政策的实施也对藏药秘方和炮制的保护切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当运用多种手段有效地保护藏药的的商业秘密,以其藏药产业获得巨大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民族医药的进步,创造民族文化自我价值的又一次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志伟.藏药[J].航空航天医药,2004,15(1):64-65

[2]刘忠.藏医药学的沿革与青藏高原藏药开发现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7(84):9-11

[3]杨春生.藏药的理论探讨与现代化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2001, 49(2):63-65

[4]李隆云,次仁巴珠,占堆等.藏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12):808-810

[5]李隆云,占堆,卫莹芳等.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 (8):561-564

[6]刘德和,陈丽萍,边巴顿珠.藏药的用药特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2,5(8):266-268

[7]邦樱花,夏伟.论藏药的商业秘密保护[J].南方论刊,2007,4(10):18-10

[8]刘明言,元英进,朱世斌.中药现代化进展[J].中草药,2002,33(3):193-196

[9]曹越,孟宪纪.藏药开发的思考[J].甘肃中医,2004,17(11):17-18

[10]王聚乐.浅谈藏药的剂型改进与新技术的应用[J].西藏大学学报,2002,17 (2):50-52

[11]蓝元华,黄敏,何进.藏药现代化的思考[J].西藏科技,2008,4(5):40-43

[12]吴洪福,耿排力.藏药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J].中药材,2002,25(1):65-66

作者简介:

1979-),男,汉族,山东鄄城人,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制剂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号:EA-1005148756(修回:2010-07-05
[打印]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中华中西新药方剂研究数据库 地址:北京5803信箱  邮编:102211  电话:010-5942036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编号:20092030110002 电子邮箱:cccjcm@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华健中西医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超前路9号B座2160室 版权所有:《中医临床研究》 新出审字[2009]390号 京期出证字第58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