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针穴位挑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24例临床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ing 24 cases of vascular headache by acupuncture
赵 丽 严建利 王 浩 仝俊娟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050600)
中图分类号:R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0)13-0032-02 证型:ADI
【摘 要】 目的:运用中医疗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疾病证型选取背俞穴及压痛点进行穴位挑治,对临床疗效进行统计观察。结果:24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此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头痛;证型;背俞穴;压痛点;穴位挑治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ing vascular headache in TCM therapy.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 syndrome choose the acupuncture point pricking therapy of Beiyu Acu-point and pressed point, observe and count of clinical effects. Results: 24 patients were counted and observed, the therapy is worth being extended.
【Keywords】 Headache; Syndrome; Beiyu Acu-point; Presse point; Acupuncture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与调节血管神经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中西医治疗方法颇多,往往顽固难愈,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笔者选取背俞穴及压痛点以钩针挑治治疗24例,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血管神经性头痛病例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18例。其中治疗组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5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按部位前额部头痛9例,后枕部头痛5例,偏头痛6例,颠顶部头痛2例,全头痛2例;按照辨证分型肝郁化火型8例,痰浊阻络型7例,瘀血阻络型6例,肾虚精亏型3例;经脑导钠检查诊断为血管痉挛10例,血管扩张6例,血管神经功能失调8例。对照组与治疗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疼痛部位、证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全部病例均通过脑CT或核磁检查未发现脑组织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按照证型取穴
脾虚湿盛、痰浊蒙蔽型取脾俞、胃俞,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型取肝俞、胆俞,瘀血阻络型取膈俞,肾虚精亏型取肾俞,另外于督脉及背部膀胱经处寻找压痛点,膀胱经压痛点及背俞穴均取左侧,用龙胆紫液定位,碘酒酒精常规消毒,5%利多卡因局麻,然后用无菌手术刀片纵行切开长约1~1.5cm切口,再以钩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数根,取出少量脂肪组织,挤出少量血液(肾虚精亏证型除外),按压片刻止血,创可贴固定。一周后,取右侧背俞穴及压痛点挑治治疗,左右交替,每周一次,四次一疗程。
2.2 对照组服用镇脑宁2粒
每日3次,西比灵1粒,每晚一次,维生素B1片200mg每日3次,腺苷维生素B12片500µg,每日3次。
2.3 两组患者均在两周及四周后统计临床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经脑导钠检查脑血管神经机能正常。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经脑导钠检查脑血管神经机能明显好转。
好转:症状有所减轻,经脑导钠检查脑血管神经机能有所好转。
无效:症状及检查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表1 两周后治疗效果观察表(例)
病例组 |
治愈 |
显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4 |
13 |
6 |
1 |
95.80% |
对照组 |
1 |
5 |
8 |
4 |
77.70% |
表2 四周后治疗效果观察表
病例组 |
治愈 |
显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18 |
5 |
1 |
0 |
100% |
对照组 |
5 |
6 |
4 |
3 |
83.30% |
注: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由于对照组。
4 典型病例
患者甲,女,38岁,2008年5月16日就诊,主诉:头部闷痛6年。患者素体偏胖,6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头部昏沉,憋闷,头痛如裹,以前额部为甚,曾多方服用药物(具体不详),症状时轻时重,效果不佳。近日来,前额部疼痛加重,伴见胸脘满闷,纳差,无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脑CT检查未见异常,脑导钠示:脑血管痉挛。诊断为血管性头痛,证属痰浊蒙蔽,病位在脏腑为脾胃,在经络为足阳明经,属阳明头痛。治疗取脾俞、胃俞,及背部反应点,割治治疗一次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三次后症状消失,脑导钠检查无异常,治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5 讨 论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头痛与脏腑、气血、经络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其病机多为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脾虚痰盛、胃火上扰、肾虚精亏、瘀血阻络等,在脏腑为肝胆脾胃肾,在经为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人体的脏腑经络穴位之间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联系,《灵枢·逆顺肥瘦》篇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脏腑互为表里,在胸腹部相互交接,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经络;《灵枢·海伦》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说明人体脏腑经脉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且在体表有相应的反应,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称“头为诸阳之会”,从经脉上看,头面部疾病与阳经关系密切,而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因此,经脉病变的反应点可在督脉上。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且背部为背俞穴所在处,即脏腑气血汇聚之所,所以脏腑的病变反应点多在背部膀胱经处。对反应点及背俞穴进行钩挑割治,一方面可使穴位刺激保持持续,通过背俞穴与脏腑的关系调整脏腑功能,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平复阴阳”,另一方面通过如环无端的循环经脉使经络疏通,“通而不痛”,达到治疗头痛的目的。
编号:EA-100504727(修回:201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