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临床研究 | 
            | 
         
        
          
 
  | 对《中国药典》根类中草药入药部位英译问题的商榷 | 
  
 
  | 
 	[收藏本文]  来源:本站  作者:
	本站  发布时间:2013/8/22
   | 
  
 
  
	   
   | 
  
 
  
相似文献; 
- [1] 闫舒瑶 . 对《中国药典》根类中草药入药部位英译问题的商榷[J]  .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 第05期 
 - [2] 韩建萍,梁宗锁,王敬民 . 矿质元素与根类中草药根系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累积的关系[J]  .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年 39卷 第01期 
 - [3] 刘丹阳,胡慧华 . 豨莶草入药部位的文献考证[J]  . 中国药房, 2007年 18卷 第36期 
 - [4] 刘辉,李广平,郭月秋,陈代贤 . 补益类植物中药的入药部位[J]  . 中药材, 2001年 24卷 第03期 
 - [5] 钱士辉,朱玲英,袁丽红 . 柑桔不同入药部位的成分比较与评价[J]  . 中药材, 2001年 24卷 第09期 
 - [6] 陈宇航,郭巧生,王澄亚 . 夏枯草本草及其入药部位变化的考证[J]  . 中国中药杂志, 2010年 35卷 第02期 
 - [7] 刘丹阳,胡慧华 . 豨莶草不同入药部位醇溶性浸出物及奇壬醇的含量测定[J]  . 中国药房, 2008年 19卷 第24期 
 - [8] 祝之友,牟克祥 . 《伤寒论》汤方药物古今变异研究(Ⅰ)--木通与通草品种及入药部位历史变异[J]  . 时珍国医国药, 2004年 15卷 第02期 
 - [9] 谭学宽 . 入药部位不同的同种植物功效区别辨析[J]  . 中医药学刊, 2003年 21卷 第08期 
 - [10] 许华欣 . 浅析雷公藤治疗量、入药部位及煎服法[J]  . 河南中医, 2010年 30卷 第08期
    | 
  
 
  | 
	[打印]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