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中华医学 | 辨证施治 | 临床医学 | 医学论坛 | 基础医学 | 经络针灸 | 意象医学
站内搜索: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中华医学
 
            辨证施治
 
            临床医学
            临床研究
            临床经验
            医学影像
 
            医学论坛
 
            基础医学
 
            经络针灸
 
            意象医学
 
            中心展示
 
  友情链接:  
   第四军医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7℃医学网  
   中国营养网
 
     临床研究  
中医药学基础及临床治疗概论 一 医学源流
[收藏本文]  来源:本站  作者: 本站  发布时间:2011/1/4

中医药学基础及临床治疗概论
——中医药学指南
王仰宗博士 王尚荣(导师)

中医学基础理论
一 医学源流

医药源 始远古 人与疾 作争斗
外伤敷 砭石刺
在远古的时候,人类有了创伤必然要用树叶或各种植物敷贴,这就是外敷医药的实践开始。石器的应用和创伤出血,无意的治好某些疾病的现象启示,使我们的祖先慢慢知道了用“砭石”放血来治病。
【注释】 砭石:即古人用的石针或锐利石片。
迨神农 禾稼兴 辨百草 作耕种
中草药 亦因丰 传后世 著本经
到了炎帝神农氏的时候,开始了农作物的种植。在百草中,寻找可用于种植的作物。这样同时也发觉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物,传到后世著成了《神农本草经》。
【注释】神农:古帝王即炎帝,在黄帝之前,距今约四千八百余年。神农炎帝始国伊、继国黎(耆),即今长治市黎城(黎国),现存中国最早记载神农炎帝古碑(九级浮图·为隋朝所建九层古塔遗碑,据考证为北魏遗碑),记载炎帝获稼禾,开始教民耕种,尝百草,创医学,辨药物以疗民疾。神农炎帝尝百谷,《百谷山》在今长治市,为纪念神农炎帝,建有49米巨型铜像,为亚州第一,至今炎帝中庙、炎帝行宫、炎帝陵古碑古迹尚存。
神农本草经:凡三卷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中品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共三百六十五种。
歧黄出 医理兴 中医学 自此隆
继承者 著内经 有灵素 理论精
重预防 谈养生 医哲理 此为宗
针灸术 有大功
到了黄帝时候。他和他的臣子歧伯,探讨医学哲学道理。中医学就开始进入了哲学理论时期,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也就随着兴隆起来。继承的人,后来著成了《内经》。《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理论都是很精深的。其中对疾疾的预防、养生方法,医学哲学的基本理论,都是后世学医者的取法,对针灸医学的理论化、系统化、实践疗效都有很大的成功。
【注释】歧黄:指歧伯和黄帝。黄帝是古代帝王,约距今四千七百年左右。歧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内经》:就是黄帝和歧伯研究医学的论述,后人所著之书,为中医学术的基础理论。
《灵枢》、《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两个组成部分,各有八十一篇专论,为我国文献中最早的医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生理、解剖、病理、诊断、预防、养生、治疗、针灸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用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矛盾统一的哲学观点,阐述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并在宇宙事物互相关联“人天观”的思想指导上,从而形成了中医学在治疗中整体观念的学术理论系统。秦越人 著难经 对医术 多发明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即扁鹊)著出了《难经》,对医术方面,又有进一步的发明。
【注释】难经:作者秦越人、周末人(约于公元前五世纪生)全书分为八十一章,主要以《内经》为根据,
用问难质疑的方式,来解释和发挥《内经》的经文,并进一步补充了新的内容。对于诊断、治疗、病理、解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特别在切脉方面有独特的地方。
东汉季 张仲景 著伤寒 辨六经
杂病法 金匮封 方书祖 集大成
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南阳人张仲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著出了《伤寒论》,倡导了六经辨证,使中医学的学术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杂病方面有《金匮要略》。两书皆有法有方,在我国方书中,也是集大成的总结著作。
【注释】张仲景,名机,汉末河南、南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广义伤寒论,主要论述一切热性病的症状、过程、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
《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就是伤寒论用来归纳症状,说明疾病过程中变化的各种情况。每一经代表着疾病演变过程的一个阶段,用以概括各个阶段不同的症状特点,及指出各阶段不同的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一般内科疾病。
封:保藏的意思。
华元化 外科精 最遗憾 失继承
东汉末年还有一个华元化,是一个伟大的外科医学家,可惜他的技术没有继承下来。
【注释】华元化:即华佗,东汉末年沛国谯州人,号元化,他对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针灸科等都有独特修养,对外科尤为擅长,对养生方面还创造了五禽戏。惜被曹操杀害,除五禽戏外,其它的技术基本没有传下来
西晋时 王叔和 著脉经 详分述
西晋时的王叔和,把脉诊系统著成了《脉经》、并把脉象详细地叙述出来,分为24种:
浮、沉、迟、数、滑、涩、虚、实、洪、微、紧、缓、弦、芤、革、弱、散、细、伏、动、促、结、代、软。
【注释】王叔和:西晋时,山西高平人,学习很好,做过太医令。在切脉方面的贡献很大,著有《脉经》。
皇甫谧 集针经 针灸学 更加充
西晋时的皇甫谧,是一位伟大的针灸学家,他对针灸不断的钻研的发扬,著出了《黄帝针灸甲乙经》,使针灸学更加充实的向前推进一步。
【注释】皇甫谧:号士安,甘肃省灵台县人,学习很好,有许多著作。《黄帝针灸甲乙经》是他研究针灸医学的代表作品。
葛稚川 著肘后 传染病 谈多种
抱朴子 戴炼丹 中灵药 传至今
西晋时还有一位杰出医生——葛稚川,号抱朴子(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学习神仙导引各种方术)。在他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载有许多传染病,他是记载天花的第一人。在他著的《抱朴子》一书里,还有许多关于炼丹的记载。现在祖国医学外科里广泛流行着疗效很好的升丹和降丹,就是葛洪炼丹术的遗留。
【注释】葛稚川即葛洪,又号抱朴子,西晋人,生于江苏句容县。著书很多,最有名的即《肘后备急方》和《抱朴子》两书。
盛唐时 有千金 重妇幼 擅气功
在唐代兴盛的时候,陕西耀县,孙思邈著出了《千金要方》,把妇、幼科放在了头等地位。另外他对气功也特别注重,在高级气功方面成就很大。
【注释】千金:把《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均为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共30卷,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诸风脚气、伤寒、食治、养生等门,有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共30卷,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补充。
王焘出 著秘要 收方广 博分门
唐代的著名医学家还有王焘。他著有《外治秘要》,共40卷,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
栽痘法 始宋代 免疫学 此为先
栽痘的方法,在我国宋代已经发明了。这种栽痘免疫的学术,要数中国最早了。
至金元 医分派 四大家 互争辩
李东垣 重脾胃 调饮食 众病除
到了我国金元时期,医学界分了派别,四大家互相争鸣。李东垣最注重脾胃,以为脾胃调好、饮食正常,一般的病就痊愈的快。
【注释】李东垣:名杲,字明之。金真定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由于他在医学上主张用温燥药补脾胃,故后世称他为“温补派”的创始者。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明》等书。
刘河间 专主火 善清凉 解毒多
刘河间治病是主张降心火、益肾水,善用清凉解毒的方剂。
【注释】刘河间:即刘完素,字守真,河北河间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因为他治病用寒凉药为多,故后世称他为“寒凉派”的创始者。著有《运气要旨》、《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
朱丹溪 主节欲 养脾肾 潜阳火
朱丹溪主张节欲,节欲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注意饮食,一方面是注意男女关系。饮食不节制,就会使脾胃不健康。男女不节欲,就会使肾藏衰弱,因而出现许多疾病。并且说人的身体多是“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因不能节欲,脾肾有病,脾阴和肾阴均亏,阴亏则潜不住阳火,所以生病就多了。
【注释】朱丹溪:名震亨,字颜修,号丹溪,元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治病主张滋阴,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的创始者。著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在治杂病方面则多从气、血、痰、郁四方面等来分别处理。
若子和 主攻破 汗吐下 用勿过
又象张子和治病的方法,多主张攻破,所以经常用汗、吐、下等法。但是要注意适当,不要太过了。
【注释】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金代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治病常用汗、吐、下等法。因此,后世称他为“攻下派”的创始者。著有《儒门事亲》等书。越明代 著作多 首濒湖 本草集
著纲目 内容富 诊脉学 亦进步
到了明代的时候,医学著作是较多的。但首先要推李濒湖著的《本草纲目》内容十分丰富。他著的《濒湖脉学》把脉诊又更推进一步。
【注释】濒湖:即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明代伟大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王肯堂 辨证详 著准绳 作方向
王肯堂对辨证疾病比较详细而完备。他著的《证治准绳》给辨证论治指引了方向。
【注释】王肯堂:字宇泰,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所著《证治准绳》120卷,包括杂病证治类方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幼科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等六种,故又称为《六科准绳》,同容渊博、条理分明,为明代医学巨著之一。
张景岳 著新方 石顽继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温疫学 又可昂
张景岳著有《新方八阵》,创制出许多新的处方,都很切合实际。张石顽著的《张氏医通》治病大多采用温补的方法。赵献可的论述基本上与张景岳、张石顽两人的理论一致。这时候在温疫学方面,就要首推吴又可的《温疫论》了。
【注释】张景岳:名介宾,字惠卿,号景岳,山阴人,以温补为主,给后世医家影响很大,著述丰富,有《景岳全书》、《类经》等,《新方入阵》是景岳全书的一部分。
石顽:即张璐,字路玉,号石顽,著有《张氏医通》。
献可:赵献可,号养葵,浙江宁波人,明代著名医学家。所著《医贯》一书,议论甚精,很受医家欢迎。此外尚有《内经抄》、《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等书。
又可:即吴又可,名有性,明·震泽人,生于16世纪。明万历崇祯年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省温疫流行甚剧,医用伤寒法治疗无效,死亡率甚高。又可细心观察研究,著《温疫论》倡导瘟疫从口鼻而入,九传之说,疗效很好,是我国温病学说向前迈进的一个重要关键。
逮清初 有岳桂 论温病 又前进
鞠通继 著条辨 分类详 疗效真
到了清朝初年的时候,岳桂在论治瘟病方面,较明代吴又可又前进了一步。吴鞠通在他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著成了《温病条辨》,详细的把各种温病分了类,在临床的疗效中,又更提高了。
【注释】岳桂:即岳天士,生于清·康熙年,江苏吴县人,为清代名医。岳天士勤奋好学,对温病有深刻的认识和病理治疗上的精湛论述。他的学生继承他的学术,著有《临证指南》和《温热论》,书里还可以看出这位名医的丰富经验和学识。
吴鞠通:江苏清河县人,清代名医,特长于温热病,稍后于叶天士,他总结了吴又可、叶天士等温热学派的精华,著成了治疗温病较完整的一部书《温病条辨》、在临床治疗价值很高。
若金鉴 收较全 集多家 成总编
清代有《医宗金鉴》采集了许多方面的书和多家的言说,编成了一部总的医疗官书。
王清任 重解剖 著医林 方效高
王清任是最注重解剖的。他著有《医林改错》一书,里边的许多方剂,效力都是比较高的。
【注释】王清任:清·河北省玉田县人,生于乾隆33年,著有《医林改错》,是祖国医学中富有革命性的医学科学家,重视尸体解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吴尚先 善理疗 虽外治 效甚好
吴尚先能用理疗、外治的方法把病治好,是又经济又方便的好办法。
【注释】吴尚先;号师机,清·浙江钱塘县城,生于嘉庆11年,著有《理论骈文》主要论述理疗外治的许多方法,是祖国医学中仅有的一部分理疗专书

至清季 西医兴 中西学 互辨争
容川出 作汇通 气质辨 分雌雄
锡纯继 著衷中 参西学 相引证
任应秋 出现代 振中医 著多篇
到了清朝的末年,西方医学进入我国,形成了中西医学的辨争。在那个时候,通过研究中西医学的唐容川,著出了《中西汇通》,辨证了气化与形质和医学的关系,勘出了西方医学只讲形质,略于气化的片面性,这样就决定了中西医学的哲学、科学、临床实践上谁雌谁雄的问题。在唐容川之后,又出了一个著名医学家张锡钝,他主张中医为体,西医为用,著出了《衷中参西录》,中西医学互相引证,以达到中西医学互相融洽、使“洋为中用”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医学。
【注释】容川:即唐容川,清代进士,四川天彭人,通晓中西医学,著有《中西汇通》、内包医经精义、伤寒、金匮浅注补正、本草问答、血证论等医书五种。
锡钝:即张锡钝,清末河北盐山人,著有《衷中参西录》(是从医学刊物发表的),共八期,是其临床经验总结,一切辨证论治,皆从实际出发而不尚空谈,曾风行全国,远及海外,极著盛誉,内容丰富为近代名著。
任应秋:原北京中医学院教授,是现代我国中医界颇有名望的教育学家。发表著作36部,学术论文300篇。《脉学研究十讲》、《中医国学史略》、《伤寒论语释》《金匮要略语释》、《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病机临症分析》、和《中医各家学说》等,是任应秋教授的主要著作。另外还有将出版的《十部医经类编》及《内经杂名索引》。
古贤多 难尽录 择其要 为叙述
古代名医甚多,实难以尽录,这不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医家罢了!

中医学 科而哲 人天观 整体说
预防主 养生设 论治疗 辨证法
丰多彩 世界学 西医学 重实验
赶科学 多学外 洋中用 理必然
哲统科 树新篇 振中医 赶现代
内容丰 列世前 崔月犁 开新篇
胡熙明 有发展 张文康 中医赞
中医学有很大的科学价值与哲学价值,它用人天观的哲学观点,把宇宙和人体看作一个整体,特别是在治疗方面的整体观念,在医学上占很大优越性。祖国医学主张预防为主,在养生方面,研究了多种气功,对人体的保健和人身的能量发挥指示了明确方向。在治疗方面用阴阳五行的矛盾统一规律,辨证的分析了各种疾病的气质变化,从而决定了正确的治疗方针。祖国医学确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学习中医医疗方法(如微血管病、针灸、药物等),西医学很重实验,赶着科学往前走,但都是西方输入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形成的西方医学,存在的缺点是“把本来是整体的东西分开了”……科学技术开始进入“系统时代”,所以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所以我们对西方医学当以”洋为中用“的原则,吸其所长,弃其所短,来丰富我国医学。用我们祖国整体辨证的医哲学,统属西方医学在科学上的零星成就,对祖国医学作出新的贡献。振兴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以内容丰富多彩的中国医学,列于世界医学的前列。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热心中西医结合事业,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奠定了基础,创建了国家中医管理局。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管理局首任局长胡熙明对中医工作实事求是重在发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文康重视中医,意在创新,为中医走向国际,进而为人类健康服务作出巨大贡献,为中医界所赞颂。

医学源流

[打印]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中华中西新药方剂研究数据库 地址:北京5803信箱  邮编:102211  电话:010-5942036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编号:20092030110002 电子邮箱:cccjcm@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华健中西医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超前路9号B座2160室 版权所有:《中医临床研究》 新出审字[2009]390号 京期出证字第58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