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中华医学 | 辨证施治 | 临床医学 | 医学论坛 | 基础医学 | 经络针灸 | 意象医学
站内搜索: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中华医学
 
            辨证施治
 
            临床医学
 
            医学论坛
 
            基础医学
 
            经络针灸
 
            意向医学
 
            医研动态
 
            中心展示
            医学视频
            相册
            博客
            个人档案
            动感影集
            《中医临床研究》
 
  友情链接:  
   第四军医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7℃医学网  
   中国营养网
 
     博客  
肿瘤形成的高危病因

 

肿瘤形成的高危病因

王仰宗

【摘 要】维持一种正常的呼吸状态和流畅的血液循环以及缓慢的新陈代谢,是人体生理需求的最低基本面。极限运动和过度生活及富营养和耗气劳神是造成人体缺氧状态氧化过度以及造成人体酸性环境和基因突变并在精气神层面形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防治肿瘤及带瘤生存保健医疗模式的一种基本选择,关注生理基本面,重视饮食生活,修养生息,是肿瘤防治的另一种选择。

【关键词】生理基本面;缓慢的新陈代谢;氧化过度;围肿瘤期

人脑的120亿个细胞只有10%的得到了利用,其余均处于休眠状态。人体微循环真毛细胞只有20%轮替开放,其余均处于无效微循环血量状态。增强或抑制以至调控大脑细胞的利用度及增加微循环的有效循环血量,是增强体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同改善人体缺氧状态密切相关。人体各器官以至细胞的新陈代谢及基因代谢的病理状态都同缺氧状态有关,改善人体缺氧状态及调控活性氧簇在人体的生理状态,是人体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人体生物钟,饮食营养,基因代谢同细胞变异及基因突变并形成肿瘤关系密切,应引起临床重视。

一、食品营养价值今不如昔

食品营养今不如昔,现在超市货架上能够看到完美无瑕,这些食物只是中看不中吃,口感不佳。更糟糕的是,过于追求外表的硕大光鲜可能会影响到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如今菠菜所含的维生素C只有4年前的一半。圆白菜所含钾和镁的含量分别减少了40%80%,其他很多农产品中的铜、钙、铁、镁、维生素A和微生物素C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很多因素能够影响蔬菜的营养含量,其中包括土壤的成分、使用的肥料、收成的周期、采摘时的成熟度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播种的多样性,如今的蔬菜种植品种已无法与半个世纪前相提并论。合成肥料、农药尤其是侏儒作物指的是那些不长高却会结出硕大果实的作物。然而收成的提高是要付出代价的,土壤中过多的氮有助于作物的生长,但会降低作物中的镁和维生素C含量。肥料无法激活微量元素,全球有一半作物的土壤缺乏某种微量营养元素,尤其是锌、铁、和镁。如果农作物中没有这些成分,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常饮食中同样缺乏这些元素。满足了生产者的需要,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不断优化作物积攒水分的能力,却不一定能同时提高其获取其他营养成分的能力。水果和蔬菜中很多营养成分的缺乏从人类身上得到了印证。研究发现,维生素D、锌、铁和镁等元素缺乏症,由此导致指甲脆弱、头疼和痉挛等症状。大量的养殖导致牲畜和鱼类肉质中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量减少,从而使得人们饮食中的Omega-6Omega-3的比例失调,引发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关节炎等疾病。常规食品质量江河日下的趋势,有机农业似乎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也许只有转基因食品才能真正达到富含营养的目标。中药的多元素性,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多种生命必需品的供给,是维持生命及细胞代谢的基本要求。多食蔬菜和五谷杂粮并食,是纠正人体营养失衡的有效选择。关于酒类饮品及变质食品,每天饮低度白酒不要超过100毫升,黄酒不要超过250毫升,啤酒不要超过1瓶,每天运动30~45分钟,每周5天,持续12周。变质食品含有的异性蛋白、黄曲霉素等可加重病情。

二、基因可能与人体内细菌种类有关

基因可能影响人体细菌微生物并非完全主宰其人类宿主的状况,人类基因或许决定究竟哪些微生物可以在人的体内和体表生存。反过来这些微生物又影响人类基因的变化。

生活在人类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种类与某些疾病之间存在关联。什么因素决定了哪些微生物可以寄居在特定人群的体内和体表。饮食与地理因素有一定影响,但人类基因对人体微生物种类的影响尚不为人所知。康奈尔大学遗传学家兰·布莱卡姆说:我们知道存在基因因素,但不确定影响有多大。存在于皮肤、口腔、粪便等样本中的细菌DNA,不过,一些人类基因物质同样留在了样本当中。研究人员从细菌DNA数据中筛出人类DNA的痕迹,通过比较人类与细菌DNA数据,有51种人类基因变异与人体内一些特定细菌数量的相对增多有关,其中一些基因变异以及和这些变异有关联的微生物种类同样与特定的疾病存在联系。有些人的DNA在负责制造胰岛素的PCSK2基因附近存在一种基因变异,这些人肠道内拟杆菌属细菌的数量也会多于常人。这种基因变异已被证实与型糖尿病有关。拟杆菌细菌数量过多同样与这种疾病有关。CXCL12基因已被证明与炎症有关。这类细菌已被证明与皮肤炎症有关。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科学家仍然无法确定,究竟是细菌导致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们生了病,还是说由特定基因变异引发的疾病导致某些种类的细菌增多了。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虽不显著,但这正同中医阴阳矛盾转化所表述的原理一样,是一个复杂的辨证过程,他们之间是一个互动的相互转化过程,这和条件有关,基因和条件的矛盾转化,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三、肿瘤的形成与转移

正常人每天会产生100~200个癌细胞,生物界与医学界对免疫细胞与癌症这种相互制约关系的研究持续了100多年。肿瘤倍增时间平均是33天;乳腺癌倍增时间是40多天。增生到100万个时,肿瘤才会有针尖那么大,达到100亿个时,直径有一厘米大。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除固有免疫细胞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CD8+CD4+启动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共同杀灭肿瘤细胞,肿瘤术后1年复发率60%,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人超过80%。放化疗后患者体内仍残存有100万个以上的癌细胞。休眠状态被激活,假如体内有1000个癌细胞,一次化疗杀伤50%,余500个,50%250个癌细胞永远无法把癌细胞清除干净。化疗会引起内脏功能损害及各种炎症,在所有恶性肿瘤病人中,需用放射治疗的在60%~70%

细胞免疫疗法,CIK细胞与DC细胞联合应用,T淋巴细胞、NK细胞更强大杀癌功效的免疫细胞被发现,歼灭癌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细胞成为细胞疗法的发展方向。

四、生物钟与肿瘤

生物钟从25亿年前开始运转,这些计时器受到扰乱会产生种种影响。过氧化物酶(PRX)中,几乎在所有生物中都存在的生物钟。PRX能够消除有毒的、化学性质高度活跃的氧(活性氧簇,ROS),活性氧簇是在需要氧气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这种酶的状态在活跃与非活跃间转变,PRX的氧化作用独立地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循环运转。所有细胞生物中最原始的一种,都存在这种PRX周期,PRX在生物史上很早就已经进化形成。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5亿年前,即大氧化事件期间,就已出现PRXPRX也会高度活跃,从而保护原始细胞在白天光合作用达到最高峰,释放氧气最多时免受伤害并免受大氧化事件的不利影响。PRX开始自动预测氧气量的变化并随之变化,从而成为独立的以天为一个周期的生物钟。生物和人类的进化远未停止,基因突变,基因共享,基因进化伴随着整个生物进化而进化,从而形成人体氧化和抗氧化的和谐平衡。对活性氧簇的研究,必将促进对人体生理的研究。物种之间的基因共享也被称为杂交,一种蝴蝶通过杂交的方式可以获得另一种蝴蝶既有的保护模式基因,这比自己从头进化要快得多。蝴蝶纤细的触角上具有嗅觉感受器,而它们微小的足部则布满味蕾。它们拥有丰富的负责嗅觉和化学感知的基因。蛹变蝶,冬虫夏草,生物的进化千奇百怪,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和了解也在完善和发展中。肿瘤细胞的形成同基因变化甚至同人体生物钟有关,活性氧簇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脑神经细胞只有10%得到利用,血液微循环20%真毛细血管轮流开放,人体大脑和血管循环尚有大量的剩余储备可开发和利用。但维持一个低水平状态的人体新陈代谢水平,对于人的长寿和健康是有益的。关键是这种状态应该是低新陈代谢率,可维持最佳生命状态及满足长寿养生目标的健康状态。过度用脑,过度的人体新陈代谢,人体酸性体质,高营养状态下的高新陈代谢状态,都是高耗氧,高氧化状态,活性氧簇的高代谢状态,是基因变异及细胞恶变的基本病因。现代人的高热量,高血糖,高血脂并不等于高营养状态,而维持正常和低新陈代谢状态是一种健康选择。生命在于运动,正常的人体生理活动,是维持在人体能够承受的适度运动和营养充足但不是过度的一种良好的状态。掌握这种运动和生活及营养和保健的最佳状态,同样是围肿瘤期保健医疗的最佳选择。围肿瘤期的生活细节及针对肿瘤形成的高危病因同样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环节。

 

[打印] [关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中华中西新药方剂研究数据库 地址:北京5803信箱  邮编:102211  电话:010-5942036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编号:20092030110002 电子邮箱:cccjcm@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华健中西医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超前路9号B座2160室 版权所有:《中医临床研究》 新出审字[2009]390号 京期出证字第58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