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探源
《黄帝内经》历经炎黄二帝,先秦诸子,春秋战国,从成书到修订,倾注了中华文化和中华医学精华。神农炎帝尝百草,创医药,黄帝著《黄帝内经》。故黎城,黎国也。炎帝获嘉禾之地。翻阅历史的画卷,阅读中华医学形成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从“文王戡黎”、“武王戡黎”,到黎城古都,黎国历历在目。不管是文王戡黎还是武王戡黎,黎国是无疑的,回顾黎国的沿革和变迁,同《黄帝内经》写作年代的争论相比,《黄帝内经》是客观存在的医学巨著,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书中重要理论和名言值得我们去研究和继承,一切都在变“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之本。”辨证施治,千变万化“以人为本”不变。
《史记·正义》:(耆)即黎国也。邹诞生云本或作‘黎’。孔安国云黎在上党东北。括地志云: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尚书》云‘西伯既戡黎’,是也。按《史记》此说,西伯于平虞、芮讼后四年,遂有戡黎之举。故戡黎之文王。
但对“文王戡黎”并无异议。“耆”,《正义》说:“即黎国也”。“黎”,《集解》徐广曰:“一作‘ ’。”邹诞生云本或作“黎”。孔安国云“黎”在上党东北。《括地志》云:“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文H11.42有“ 迺口口用牡”[2],为周文王时期的卜辞,则是关于黎国的直接证据。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上党东北的黎城县发掘了西周的黎侯墓,出土了黎侯即耆侯的青铜器铭,青铜圆壶在器口内和盖榫上铸有铭文“楷侯宰作宝壶永用”,青铜鼎上铸有铭文“宰中考父”[3]等,从而证实了这里确曾是伊耆氏部落的居住地。由此可知,“耆”是位于今天山西长治西南、黎城县西北的诸侯国,为纣都朝歌之屏障,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
纪念一代名医王尚荣大师,回忆黎国历史沿革,追踪“黎民”的含义,从黎国到黎侯古都,从自然地理到社会地理,以及黎国从炎帝到历朝各代对中华医学的贡献,以史为鉴,对复兴中华文化及中华医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